别说,国产汽车的花式营销,这些年眼看着都要比春晚小品还花了。说到“100km/h顶撞卡车”,哥们我一听这架势,还以为是哪部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预告片,结果人家是真敢录,真敢播。可没想到,热搜还没下,友商卡车厂立马“反手就是一个声明”,说理想汽车拿自己的车当碰瓷背景板,测试自个儿的肌肉顺便给友商骨头敲个稀烂,场面那叫一个刺激。这年头,车圈的“抱团取暖”是不存在的,碰瓷式营销才是主打,脱口秀都没你们会整活。可问题来了这种操作,吃相会不会有点太难看了?讲道理,让消费者在营销秀里“云体验”了一把车祸现场,真安全,能这么儿戏吗?
理想汽车这一波操作,直接把“卷王”玩法拉到巅峰别家搞试驾,你直接安排一出“真人快打”,撞飞卡车轮子,让人心直发凉。这戏码里头弯弯道道可不止一两条。理想自家的车还没站稳,就先劈头盖脸给了乘龙卡车一记重拳,目的多清楚啊——“太子哥你瞧,我安全感爆棚,连大卡车都不放眼里!”但问题是,友商可不是傻子,一张声明怼回来,“测试条件自己定,数据游戏谁不会玩?”这场车圈“罗生门”火速升级,网友看热闹,厂商抢风头,消费者倒成了测试场里唯一认真的观众。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问一句——这碰撞测试,靠谱吗?咱是买安慰,还是买真安全?
来,给理工生朋友们上点干货视频里那辆可怜的乘龙卡车被定死了货箱,谁家拉货车天天这样固定,赶集赶会都要哭咧。大伙儿都知道,固定与否,碰撞受力如隔着南北二环打麻将,没法比。理想选择的这种“定制版对撞”,说白了就是把测试场地玩成了自己的后花园,结果卡车厂直言“恶意定制”,网友弹幕刷到词库没电,“绑着双手让你来打擂台,讲究个公道吗?”笑归笑,细品其实这事不新鲜。手机圈以前也整过,哪个不搞个“极寒启动”“泥潭泡五天”,实测条件一塌糊涂,还不是当年闹出的各种闹剧“跑分门”“性能模式”,到了汽车圈,这套路玩得更大,现场直接开摔对手的节奏。想想也是,特斯拉砸自家玻璃顶多面子挂不住,理想拉别人的卡车挨撞,那可就是闹出大新闻了。这是“我自己摔伤了疼,摔坏你家锅碗瓢盆,顺便宣扬我家有金刚钻”。
风头的确抢到了。全网热议、网友直呼“血脉偾张”,短视频里“100km/h大冲撞”简直成了“流量制造机”。可是啊,把别人家产品当靶子,把自己的极限数据当“吃瓜指南”,难免要被人扒皮。卡车厂声明一出“理想误导群众、涉嫌违法。”这味儿一下子就变了原来不是纯科研实验,而是商业碰瓷大戏。再看网友,分成了两拨,一边喊着“理想牛”,一边冷嘲热讽,“真正牛的厂商谁需要踩同行作背景?”嗨,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一沾上营销翻车的边,哪怕你有金刚罩也难逃调侃。有人说这事都快演成小米在大会上摔碎OPPO那点老段子,吃相是难看出了圈,背后难题谁解决?
事实是,目前车圈里试验标准鱼龙混杂,一家定规一套,“xx吨压顶”“油门比谁狠”,各种套餐琳琅满目。有老铁调侃,“以后能不能出个比拼,谁家车用纸板做得更带劲?”标准不统一,测试成了私人订制,安全话语权掌握在公司公关部,消协都看麻了。每当卷营销卷到飞起的时候,消费者成了夹心饼干——数据、视频、专家认证五花八门,吃瓜吃到一肚子问号。这场表面热闹的碰撞实验,其实正酝酿着更深的危机如果没有强力“裁判”,这些花样百出的极限测试能拿来当安全承诺了吗?
理想谁都想不到,这波“危机公关”硬是炒成了双簧。你以为自己能秀一把,结果网友刷爆乘龙卡车抖音评论区,直接整成了段子大赛广场“卡车能挺得住高达嘛?”、“建议理想下次试试装火箭炮”。本想秀肌肉,反倒帮人家卡车厂赚足热度,莫名其妙成了网红。友商秒获路人缘,大众热议的矛头却指向了理想“自吹自擂”。这一幕,玩成了营销反噬的高阶典范。回头再煲一下“老梗”,大众排放门不就是前车之鉴?当年吹得有多凶,摔得就有多惨。安全营销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吃得香。你最多能靠营销抢几天热搜,但最后买不买账,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理想原本可以把“车圈极限挑战”玩得更“秀外慧中”比如引导全民科学认知汽车安全,通过权威第三方严格测试,再谈成绩。可惜,车市卷到现在,谁还顾得上“明争暗斗”的君子风度?“谁拳头硬,谁话语权大”成了法则。问题是,这种自拉自唱、修仙拍马的套路,管得了几时风头?国标不能让你随便定,公众的信任也不是随便糊弄的。
热度渐退,“安全测试”成了众矢之的正方吹故意秀肌肉,“安全碉堡,百般无敌”;反方拆台戳穿,“营销虚头八脑,安全全靠背景板”。但风浪过后,问题没消停,标准更没统一。车企营销裹挟着消费者,一面是数据狂潮,一面是被动吃瓜,安全感还是停留在我选了谁的段子里。最可气的,是网友竟然乐出花“以后啥都能成测试道具,纸箱子、铁皮桶、玩具车都得来一遍?”如果大家都只看视频、刷评论,把安全当成笑谈,这到底对谁都有利吗?
监管说要统一行业标准,话说多少年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车企总有新花样,标准永远落后半拍。当年手机厂商“跑分自律公约”还拉着签了个字,汽车圈倒像是还在“初中生打群架”阶段,谁喊声大谁说了算。可安全这事儿,容不得胡整。一旦真出安全事故,谁还会记得哪台车碰撞视频上画面的炫酷?老百姓要的是“有事我能活”,不是“撞击我能火”。必须是国家的“金标准”说了算,把各种花里胡哨的测试方式一脚踹下牌桌。
行了,这下全国人民不光学会了“卡车被撞能不能抗高达”,顺便也开了车圈碰瓷营销的眼。这年头,不怕厂商“不真”,就怕同行“太卷”。理想搞这种“指桑骂槐”自家秀,拿友商当实验室试纸,真以为消费者都眼拙了?如果你家车真那么顶,为啥不拉权威机构来一把阳光测试,非要靠自娱自乐刷存在?其实给友商上背景板的操作,不等于替自己镀金。正所谓“贼偷一时爽,被揍泪汪汪”。夸你一句“脑回路清奇”,不是表扬,是认真的批评。下次长点心吧!真正的安全,玩不来小聪明。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觉着,买车选品牌时,你会信车企整的炫酷测试秀,还是只认权威标准?有的人想看个新鲜刺激,有的人觉得都得按规矩来,不然安全还不是成了“段子现场”?你会因为碰撞视频买账,还是更在意车子日常的真实表现?来留言,谁的安全观靠谱,谁又能扛得住这场“营销大乱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