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俄乌战场,局势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在红军城北线,一支俄军突击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向乌军防线纵深穿插了整整12公里,直抵科洛迪亚兹村南部。这次行动堪称一次胆大包天的军事冒险,直接把整个战区的乌军打蒙了。
这次突袭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愈发诡谲的国际政治博弈。就在俄军发动猛攻的同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官员已经开始悄悄商讨乌克兰的领土割让问题,为即将到来的特朗普与普京的面谈铺路。这种局面,让前线的每一次炮击都充满了别样的意味。
乌克兰的“阳谋”与豪赌
面对可能被“安排”命运的局面,基辅方面显得既愤怒又焦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嘴上强硬,宣称绝不割让一寸领土,但华盛顿那边显然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直截了当地表示,这场战争必须结束,泽连斯基的意见根本不重要。
这话几乎是把乌克兰逼到了墙角。为了搅黄那场可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会谈,乌总统办公室给军队下达了一道特殊命令:升级局势。具体做法就是,动用一切可以飞抵俄罗斯本土的无人机,不分昼夜地猛烈袭击俄境内目标,特别是炼油厂这类高价值设施。
乌克兰的算盘打得很清楚。他们就是要故意挑衅,引诱俄军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性空袭。一旦俄军的报复行动规模过大,必然会引起特朗普的不满,从而给美俄关系蒙上阴影,最终影响到普京与特朗普的面谈结果。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乌克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美国人又给了他们一记重击。8月10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宣布,美国将不再直接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这话说得很有技巧,他补充说,欧洲国家可以继续从美国购买武器来援助乌克兰。
话里话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美国要甩包袱了,以后乌克兰打仗的开销,欧洲自己扛。过去三年的援助数据显示,美欧双方的出资额度基本持平。根据《乌克兰支持追踪》网站的统计,美国至少援助了1742亿美元,欧洲则援助了1800亿美元。现在美国突然抽身,意味着欧洲的援乌资金需要直接翻倍,才能勉强填上这个巨大的窟窿。
更要命的是,美国还在同步提高对欧洲的关税。欧洲经济本就步履维艰,如今还要承受双重压力,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谁的心里都没底。正是这种政治上被抛弃、经济上被断奶的绝望感,才促使乌克兰在前线采取了近乎疯狂的策略,也让俄军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12公里的致命穿插
前线的俄军显然嗅到了机会。在红军城北线,他们一改以往稳扎稳打的战术,发动了这次惊人的穿插突袭。根据俄罗斯新闻处专家鲍里斯·罗任的说法,俄军突击队差不多是从玛雅克到尼卡诺罗夫卡一线出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12公里,打到了科洛迪亚兹。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长达12公里的穿插路线上,俄军没有占领任何一个沿途的村庄据点。这说明执行任务的部队根本没考虑复杂的后勤保障问题,完全是一次轻装简行的长途奔袭。这种打法风险极高,一旦被合围,后果不堪设想,但收益也同样巨大。
乌军的指挥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所有的防御重心都放在了东面,预判俄军会主攻后勤重镇多布罗皮利亚。大量的兵力被部署在该镇东侧,结果北部的防线形同虚设,被俄军一刀切开,整个地区的乌军防线瞬间陷入濒临崩溃的状态。
正在形成的包围圈
俄军的这次穿插,直接切断了弗拉基米洛夫卡和沙霍沃一线乌军与后方补给中心多布罗皮利亚之间的最短路径。这使得前线乌军的物资和兵员补给变得异常困难,同时还不得不分兵,仓促赶往科洛迪亚兹及其周边地区构筑新的防线,疲于奔命。
随着俄军前锋逼近,他们的迫击炮和战术无人机已经能够覆盖多布罗皮利亚镇及其周边的道路。乌军的增援部队刚一出城,就遭到俄军的火力压制。好不容易冲到前线,进入那些残破的工事,头顶上又是俄罗斯空军的炸弹。
当然,俄军突击部队的后勤线也同样脆弱。他们必须趁乌军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有效的火力封锁之前,尽快向两侧拓展,巩固这条来之不易的突出部。目前,俄军正在猛攻新沙霍沃、维尔内和库切罗夫亚尔等村庄,其中在新沙霍沃已经爆发了激烈的巷战。
根据乌克兰开源情报组织deepstate的数据,俄军可能已经完全占领了梅尔扎火车站,并打到了别利茨科的东南郊。这里是红军城的正北方,一旦俄军在此地站稳脚跟,就将挥师向红军城西北方向推进,一个针对红军城的巨大包围圈即将正式形成。
结语
战局至此,战场上的胜负似乎已经不再纯粹由军事力量决定。华盛顿的政治风向、基辅的绝望挣扎以及莫斯科的果断出击,共同谱写了红军城北线这血腥的一幕。对峙在战壕里的士兵们,他们的命运,正被远方大国间的利益交换所左右。接下来特朗普与普京的面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给这片早已满目疮痍的土地,带来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