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和中国打一场关税战?”如果这个问题抛给七国集团(G7)的欧洲领导人,现场极有可能像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描绘的那样:众人低头沉默,仿佛座位下忽然出现了一则不该被人听到的秘密。这一幕,既是欧洲现阶段复杂心态的缩影,也映射出全球经济博弈的新动态。
美国声势浩大的“对华二级关税”提议,为何让欧洲人瞬间噤声?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无奈与权衡?
默不作声的欧洲:对抗中国?未必敢!
锁定全球市场焦点的“二级关税”问题,欧洲为何不敢添火?答案其实藏在现实的利益关系中。
近年来,美国在对中俄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独树一帜,但欧洲却显得有些“阴晴不定”。虽然欧盟不时采取措施,对中国某些领域商品施加压力,例如去年10月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但这仅在局部领域“敲敲边鼓”,无法形成全局性的竞争逻辑。
更关键的是,欧盟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选择全面激化矛盾。今年的全球通胀压力,让欧洲社会深刻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民生冲击。如果大规模限制中国产品流入,依靠中国廉价商品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雪上加霜,失去活力的经济引擎将进一步拖垮欧洲内部疲软的经济复苏进程。
如果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美国能不能跳出来对欧洲说一句:“付出代价?我来补偿!”显然不行。因为背后的算盘,不只关乎盟友之间的利益分配,还涉及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说服欧洲民众为中美贸易博弈埋单。
交锋升级?欧洲为何坚持模糊立场
“只会说大话,不敢动真格,”这是贝森特对欧洲盟友的评价。事实真是如此吗?未必。
表面上美国在全球事务上一副“领头羊”的姿态,借助关税武器不断施压;但实际上,欧洲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上个月,欧盟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方案,目标直指“运输俄油的灰色贸易网络”,展现出其在应对俄乌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从策略上说,以内部分歧为筹码提升谈判中的筹码,才是欧洲真正想要的。而从行动上哪怕是在美国敦促下,欧盟仍采取谨慎的态度,将与中国的经济链条与纯粹的地缘政治分开考量。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其实并无优势。虽然在外交场合上自称“坚决的倡导者”,但与中国持续加征30%的关税,已经让不少美国企业怨声载道。对中国商品进一步提高关税,只会导致内部经济承受更大的压力。
当贝森特指责欧洲“只会拖后腿”时,美国本身和欧洲又何尝不是在各取所需,只是分工不同呢?
没有赢家的“关税战”,谁才敢真正喊出那声“我们来了”
事情到这里似乎还没有结束。今年6月,美国财政部长在七国集团会议上进一步试探是否能“对中国加征200%的二级关税”。这个提议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热烈支持,就连一贯追随美国的英国也显得兴趣不高。这种尴尬背后的逻辑,其实比表面现象更为复杂。
美国能忍受多少与中国对抗的代价呢?答案似乎藏在特朗普的态度中。面对记者提问特朗普关于“是否会像对印度一样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的问题,他的回答显得格外模糊。两种可能性摆在桌面上:一种是彻底老老实实保持现有关税,另一种就是虚张声势,用“关税战威胁”建立谈判优势。
而欧洲又在扮演什么角色呢?逻辑或许可以这样推理:欧洲明知道全面冲突的代价难以承受,但他们也清楚,单纯迎合美国对抗中国的战略,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俄罗斯的激烈制裁,已经让欧洲能源问题危机重重,再与中国展开经济冲突,只会让经济雪上加霜。
结局未定,但下一步何去何从?
或许至此,大家不禁会问:如果美国和欧洲都在相互推脱,谁又来承担这场经济博弈的主攻责任?实际上,这场“二级关税”风波的核心矛盾在于,谁都不想成为送出第一张“全面冲突”牌的人。
对中国商品加征 200%的关税,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球贸易链条,甚至可能引发供应短缺的风暴。一旦代价落到欧洲或美国自身身上,谁都承担不起随之而来的社会不满和经济下滑。而当前这种反复权衡与试探的姿态,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与其称王,何不先稳住“盟友圈”
贝森特轻描淡写的“欧洲不敢跟随”言论,说白了不过是一场“战术表演”。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目前的态度能成:在伤害最小化的前提下,各取所需。只是,话筒前的“盟友们齐心协力”,背后却似乎人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
当美国再一次孤立无援地等待所谓的“欧盟加入制裁时”,不妨想想:一桌谈判桌上,最怕的何止是低头的人?更怕的,是根本不想参与的人。
:到底是合作盟友,还是各自为战?
美国频频提出对中国加税的高调提议,但却鲜少见到实质执行。欧洲一边对中国指指点点,一边又在关键时刻讳莫如深。,到底谁更怂?美国不敢独自承担“二级关税”的压力,那又凭什么指责欧洲不参加这场“自讨苦吃”的博弈?你觉得呢?可以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