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停战延长90天,美豆订单三倍施压叠加英伟达AI芯片15%分成,中美贸易科技双线博弈升级
中美贸易谈判再度进入胶着阶段。美国白宫宣布将原定的关税调整窗口期延长90天,释放出双方尚未达成实质协议但又不愿直接激化矛盾的信号。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对此反应剧烈,价格波动明显,显示市场对短暂缓冲并无长期乐观预期。据芝商所数据显示,大豆主力合约在消息公布后日内振幅超过2.3%,创下近两月新高。
同一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至三倍,并承诺提供“快速服务”。这一罕见的直接喊话方式令农产品市场情绪升温,但实际落地难度极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中国2024年进口大豆总量预计为1.05亿吨,其中来自美国的大约2213万吨,其余主要由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供应。今年9月至10月,仅巴西对华船期已锁定超1200万吨,占据传统出口窗口,使得美方即便追加订单也受限于装船与港口调配能力。
历史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中国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美国份额逐步下降至不足25%。若按“三倍”目标计算,美国需在一年内向中国新增6000万吨以上出口,这一数字远超其年度最大产能和现有物流体系负荷。大宗商品交易涉及运费、汇率、南美竞争压力等多重变量,不可能因单方面政治表态而改变供需格局。
与此科技领域成为另一条施压主线。特朗普团队提出,对英伟达H20、AMD MI308等经降规后允许出口至中国的AI芯片征收15%收入分成,此举被业内称为“付费换许可”机制。据彭博社援引投行Evercore ISI分析,该政策如全面实施,将使相关企业每季度盈利缩水1.5-2亿美元,并有可能扩展到机床、高端软件、新能源设备等更多行业,引发产业链成本结构深刻变化。
据英伟达2024财报披露,公司全年对华销售额占比约19%,而AI专用芯片H20系列是当前国内大型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重要依赖对象。一旦抽成机制常态化,中国采购成本上升,本土替代进程或进一步提速。IDC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Q2,中国自研AI算力芯片市占率已突破14%,部分头部云厂商开始批量部署国产方案以降低外部风险敞口。
农产品与科技双线拉锯之下,中方采取灵活策略应对:一方面,根据国内需求动态调整采购节奏,不因短期舆论干扰打乱价格平衡;另一方面,加快国产高端芯片适配及应用,以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在此期间,每一次合同签署与政策细则变动都牵动全球产业链利益分布,也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焦点。据路透社报道,多家全球基金正密切监测中美贸易磋商进展,以评估农业及半导体板块配置权重调整时机。
未来90天,被视作影响下一轮谈判走向和行业格局演变的重要观察窗口。如果南美到港顺利,美豆出口空间继续收窄;若15%分成门槛落实且范围扩大,美系科技股估值承压风险上升,而中方技术替代步伐或因此提速。这场跨越农业与高科技领域的延长赛,将深刻影响两国间新的利益均衡点形成过程。如央视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报道所述,各方正高度关注相关政策落地细节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军事史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