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A 股的热度肉眼可见。从 4 月 7 日的 3040 点起步,大盘一路突破整数关口,上周迈过去年 10 月的 3674 点高点,近日更是一度触及 2021 年 2 月的 3731 点,最终收于 3728 点;市场成交额连续多日站稳 2 万亿元,单日甚至逼近 3 万亿。这般热火朝天的景象,无疑宣告着牛市的到来。
牛市里股价普遍上涨,赚钱效应似乎触手可及,但回望历史,每轮牛市结束后,真正满载而归的散户总是少数,更多人在喧嚣过后黯然离场。究其根本,不是运气差,而是缺乏驾驭牛市的思维与策略。
一、先破思维:从 “熊市惯性” 到 “牛市逻辑”
A 股向来牛短熊长,一轮系统性牛市可能 3-5 年才来一次,持续不过 1-2 年,多数时间里投资者都在熊市中煎熬。
熊市中,股价跌多涨少,多少次满怀期待的买入,换来的都是账户缩水。久而久之,恐惧与悲观成了常态:有人对市场风吹草动过度敏感,稍有回调就慌不择路;有人对利好信号视而不见,总觉得是 “诱多” 陷阱。这种 “熊市思维” 在下跌周期能帮人避损,却会在牛市里成为绊脚石。
牛市则是另一番逻辑。市场资金充裕,估值抬升带动股价持续上涨,板块轮动虽快但趋势明确。这时候需要的是 “牛市思维”:紧盯宏观经济向好、政策扶持、企业业绩增长等积极信号,把短期回调看作 “上车机会”,对优质资产敢于坚定持有。
2014-2015 年牛市就是典型。当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金融创新政策密集出台,市场信心高涨。那些能切换到牛市思维的投资者,在行情初期就布局优质股,即便中途经历多次急跌,也不为短期波动所动,最终在主升浪中实现资产大幅增值。
思维不切换,牛市也难赚钱。习惯了熊市 “逢高减仓” 的人,在牛市里总想着 “小赚即跑”,结果往往错过主升浪;更有人因踏空而追高,反而成了 “高位站岗” 的接盘侠。甚至,把牛市里的正常回调当成 “趋势反转”,恐慌割肉,既亏本金又错过反弹 —— 这都是熊市思维在作祟。
二、避坑指南:牛市里最容易踩的三个 “陷阱”
即便意识到要切换思维,不少散户仍在牛市里栽跟头,甚至亏得比熊市还多。这往往源于三个常见错误:
一是频繁换股,追涨杀跌。牛市板块轮动快,今天半导体领涨,明天可能轮到新能源。这种行情容易让人陷入 “赚快钱” 的执念,频繁买卖想抓每一个热点。2019-2020 年结构性牛市中,就有散户看到科技股大涨,慌忙卖掉手里的消费股追入,结果科技股回调、消费股继续上涨,两头吃亏。其实牛市里多数股票都会涨,只是先后而已,与其在热点中乱撞,不如精选标的耐心等待。
二是盲目自信,无视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中提到,过度自信是投机泡沫的推手。牛市里赚钱效应爆棚,不少人觉得自己成了 “股神”,甚至幻想 “一夜暴富”“账户翻 10 倍”。于是,有人不假思索追高,有人加杠杆豪赌,却忘了股市风险无处不在。一旦市场回调,过度乐观者往往措手不及,利润回吐不说,甚至可能深度套牢。
三是盲目跟风,毫无策略。移动互联网时代,财经信息铺天盖地,各路博主一喊 “牛市来了”,不少散户就跟风入市,像羊群一样盲从。但他们既不知道持仓公司的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也不清楚其长期价值,只关心 “能不能涨”。一旦股价波动,因为没有策略,要么慌不择路割肉,要么死扛到小亏变大亏。
三、做好这三点,接住牛市红利
牛市是机遇,但不是 “免费午餐”。散户要想真正赚到钱,需从这三方面发力:
第一,建立牛市思维,稳住心态。牛市里要克服恐惧与贪婪:回调时,只要趋势没坏,就不必恐慌,把波动看作正常调整;上涨时,别被 “暴富梦” 冲昏头,不盲目追涨,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布局。
第二,强化认知,看懂市场。花时间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趋势和企业基本面:政策导向可能决定板块机会,行业前景影响个股空间,企业财务报表能帮你识别优质标的。懂行才能不踩坑,认知到位了,才能在纷繁的行情中找到确定性。
第三,总结经验,固化策略。别光靠感觉炒股,养成记投资日志的习惯:记录每次买入的理由、操作逻辑和结果,定期复盘。慢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策略 —— 比如如何选股、止盈止损点设在哪里、仓位怎么控制 —— 并严格执行。好的策略,既能在牛市里抓住机会,也能在熊市里守住本金。
牛市是资本市场给普通人的礼物,但这份礼物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思维不转变,再好的行情也与你无关;策略不到位,赚到的钱也可能还回去。投资是场持久战,唯有持续提升认知、打磨策略,才能在牛市里真正赚到钱,更能在市场周期中走得长远。
毕竟,投资从来不是碰运气,而是一场需要终身修炼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