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暴雨如注。华北某 500 千伏变电站的巡检通道上,62 岁的老巡检员周建国举着被雨水糊住的手电筒,裤腿早已湿透。他眯眼盯着设备区的端子箱,玻璃柜上的凝水让仪表读数模糊不清,对讲机里还夹杂着滋滋的电流声 —— 这是他值守变电站的第 38 个年头,也是最让他揪心的一个暴雨夜。
就在这时,两道蓝光从值班室方向驶来。不是熟悉的巡检车,而是一台顶着 "探照灯" 的四足机器人,正迈着稳健的步子穿过积水,身后的数据连接线连着一块亮着屏的平板。周建国愣了愣,这是站上上周刚到的 "新同事"—— 由国产 5G 工业三防平板电脑 YA22R 与四足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巡检组。
从 "手账本" 到 "机器人搭档"
"周师傅,您歇着,这活儿交给它们。" 年轻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清晰得不像在暴雨中。只见四足机器人 "脚掌" 踏过积水时微微抬高,避开了最深的水洼,它头部的高清摄像头对准端子箱,镜头自动擦拭掉雨滴,屏幕上的读数实时出现在加固平板电脑YA22R 的界面上。
周建国凑近看那台平板,雨水顺着边框往下流,屏幕却亮得刺眼 —— 即使在暴雨和探照灯的强光下,1920×1200 分辨率的屏幕上,每一组电流、电压数据都清晰得像打印出来的。"这屏不怕水?" 他忍不住问。
"不光不怕水," 小李的声音带着笑意,"您看它边角,镁铝合金框架,1.2 米摔下来都没事。刚才机器人爬坡时没抓稳,平板从背包里滑出来,磕在水泥地上,一点没耽误工作。"
这让周建国想起自己的 "老伙计"—— 那本被汗水泡得卷边的巡检记录本,还有总在潮湿天气罢工的旧终端。以前巡检,他得一手拿手电筒,一手记数据,遇到设备报警,还得蹲在地上用对讲机喊半天,信号时断时续。有次冬天巡检,终端屏幕冻得触控失灵,他只能揣进怀里焐热了再用,回来时冻得手指发僵。
5G + 北斗:让数据跑在故障前面
凌晨四点,机器人来到变压器区。这里是变电站的 "心脏",温度比别处高 5℃,油气混合的气味刺鼻。四足机器人停下脚步,机械臂伸出一个传感器,对准变压器油位计。
与此同时,三防平板电脑YA22R 的屏幕上弹出一组实时曲线 —— 油位高度、温度、压力值正在以每秒 3 次的频率更新,数据通过 5G 信号传向远方的调度中心。"以前测这些,得人爬上去用红外测温仪,数据记在本子上,回来再录入系统," 周建国感慨,"遇上紧急情况,等数据传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小李解释道:"这平板用的是国产 5G 模块,下行速度能到 20Gbps,相当于把整个巡检现场 ' 搬' 到了调度中心。您看这定位," 他指着屏幕角落的坐标,"单北斗模块,不带 GPS,精度到米级,机器人走到哪,位置准得像钉在地上。"
突然,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预警:某组电缆接头温度超过阈值。周建国心里一紧,这种情况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短路。但还没等他开口,机器人已经调整角度,将高清摄像头对准接头,YA22R 同步启动录像,画面通过 5G 传向调度中心。三分钟后,检修队的车辆已经从几公里外的驻地出发 —— 这在以前,光是确认故障位置和上报,就得花至少 20 分钟。
8小时续航:从 "追着充电" 到 "全天在线"
清晨六点,雨势渐歇。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全站 32 个巡检点的首轮检查,周建国跟着走了一路,发现 YA22R 的电量还有 60%。"这电池够顶的啊。" 他记得自己的旧终端,每天得带两块备用电池,中午还得找地方充电。
"12000 毫安的大电池,能扛 10 小时," 小李卸下平板背面的电池,"您看,不用工具就能换,我们备了两块,插上就能用。昨天调试到半夜,今天接着干,一点不耽误。"
说话间,机器人踏上了一段布满碎石的小路。周建国下意识想提醒小心磕碰,却见机器人一个趔趄后迅速站稳,而 YA22R 被固定在它背部的防震支架上,屏幕稳如泰山。"这机器经造," 小李拍了拍平板的边框,"6 级防水、7 级防尘,刚才机器人溅了一身油,平板擦干净照样用。"
周建国想起去年夏天,他在巡检时不小心把终端掉进水沟,捞上来时已经开不了机,里面存的半天空载数据全没了,只能返工重测。而眼前这台平板,雨水顺着屏幕流进接口,却连个卡顿都没有 —— 那些带着防水塞的接口,像给设备
装上了
"防水衣"。
国产芯 + 定制化:变电站里的 "中国方案"
上午九点,调度中心的反馈传来:凌晨发现的电缆接头故障已排除,智能巡检组的数据准确率 100%。周建国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巡检报告,表格整齐,数据完整,比他手写的 "狂草" 好看多了。
"这系统也是咱们自己的?" 他指着界面上熟悉的操作逻辑问。小李点头:"星光麒麟系统,专门按咱们变电站的需求改的。您看这快捷键,一键就能调出设备台账,不用像以前那样翻半天菜单。"
他不知道的是,这台平板里藏着不少 "黑科技":国产瑞芯微 RK3588S 处理器让多任务运行如行云流水,8G 内存确保同时处理摄像头画面、定位数据和后台指令不卡顿;而那些被简化的操作背后,是工程师们根据数百条巡检流程做的系统裁剪。
就像机器人的每一步都经过算法优化,YA22R 的每一个功能都长在变电站的 "需求点" 上 —— 阳光下能看清的高亮屏,戴手套也能操作的触控,甚至连重量都控制得刚刚好,让机器人背负时不影响平衡。
当 "老经验" 遇上 "新搭档"
傍晚,周建国站在主控室的大屏幕前,看着智能巡检组完成当天最后一次巡检。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路线返回充电桩,加固平板电脑YA22R 自动上传了全天的巡检数据,生成了一份包含 3 处隐患、8 组异常数据的报告。
"以前总觉得机器不如人靠谱," 他对着屏幕笑了,"现在才明白,它们能做到咱们做不到的 —— 比如在零下 20 度的户外连续工作,比如把数据记得分毫不差,比如让故障在变成事故前就被发现。"
小李递过来一杯热茶:"周师傅,这不是替代,是搭档。您的经验判断,加上它们的精准高效,才是最好的巡检。"
窗外,晚霞染红了变电站的天空。四足机器人已完成充电,工业三防平板电脑YA22R 的屏幕暗了下去,像在休息。但周建国知道,到了深夜,它们还会再次出发,用 5G 信号织就一张无形的网,用北斗定位锚定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变电站的每一次心跳,都被清晰记录、安全守护。
这或许就是科技的意义 —— 不是冰冷的机器取代温暖的双手,而是让国产技术的力量,成为守护光明的另一种方式。当四足机器人的脚步声与 YA22R 的数据流在变电站里交织,一个属于中国电力的智能时代,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