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花了大价钱造了300多架歼10战机,最后却有人说它成了“摆设”?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就一阵复杂。高科技武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要残酷。很多人只看到新闻里歼10飞得漂亮、演习时出镜率高,其实背后的故事才更让人动容。
先说个让人提气的事儿。歼10系列能出口巴基斯坦,这绝对是中国军机走向世界市场的一次突破。想当年,歼10CE刚刚交付巴铁的时候,国内外媒体一片热议。毕竟,以往我们总是羡慕美国的F-16、法国的阵风能卖到全世界,咱自己的战机能被盟友认可,妥妥的扬眉吐气。别小看这点,巴基斯坦一批就买了几十架,还成了他们空军的主力。更有意思的是,歼10CE的价格比F-16便宜不少,性能也不输,性价比直接打在那些想买高端又没钱国家的心坎上。其实这几年,东南亚、中东一些国家,也都在考虑采购歼10系列。有人说,这是中国军工“出海”的标志性时刻,这话真不夸张。
说到歼10,很多人都会提到发动机。最早的歼10A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用别人的心脏,你说能不憋屈吗?那时候国内发动机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进口发动机本身价格高,维护成本也大。一台AL-31FN,寿命大概只有2000小时,而且还得经常大修,光是维护,就能让地勤师傅们头大不少。后来,国产WS-10发动机终于慢慢成熟,歼10系列开始尝试换装自己生产的“太行”发动机。不但推力提上来了,寿命也拉长到3500小时。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份数据,WS-10的装配效率比以前翻了一倍,单机维护成本下降了15%,这才算是把命门握在了自己手里。专家也说,真正的自主可控,必须得有自己的发动机,否则永远被人卡脖子。
可话说回来,歼10A刚服役那会儿,真有点“高开低走”的意思。本来大家都指望它能跟F-16硬刚,现实却有点尴尬。虽然歼10A航电、挂载、机动性都不赖,作战半径和高原适应能力也行,但核心电子设备、雷达、隐身这些领域和F-16还是有差距。当时歼10A的雷达探测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F-16的却能扫两百多公里。更别说隐身了,歼10A雷达反射面积差不多有1平方米,比F-16大好几倍,实战里就容易被盯上。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发动机寿命低,平均200小时就要大修一次,机务人员都快累疯了。有人说,歼10A性价比太低,投入巨大,回报一般。这话虽然难听,但也有几分道理。甚至有军事评论员专门分析:歼10A一度面临着“下一代战机大潮来袭,自己却被边缘化”的窘境。
可是,事情绝对没那么简单。歼10A虽然有短板,却也给中国带来了质的飞跃。想想看,歼10A第一次大规模用上了国产航电和雷达,虽然跟国外有差距,但起码是自己造的,后面歼10B、歼10C能快速升级换代,完全是靠A型打下的底子。而且,歼10A最大的价值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体系作战里有了自己的新定位。比如,歼-20主打隐身突击,歼10A就负责侧翼掩护和电子干扰。2018年有一次混编训练,歼-20打头阵,吸引敌方注意力,歼10A跟在后面补刀、投弹、干扰信号,效果比纯隐身机单飞还厉害。甚至在高原复杂地形,歼10A携带电子战吊舱,能有效扰乱敌人通信和雷达,为主力机型开路。有研究表明,这样高低配合的方式,整体作战效率能提升至少三成。
中国航电技术的进步,也要感谢歼10的推动。早期歼10A用的KLJ-3雷达虽然一般,但正是这次大规模国产化试水,带动了无源相控阵和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升级。到歼10C时,已经能用上氮化镓材料的AESA雷达,探测距离、抗干扰、跟踪能力都跃上新台阶。甚至有专家表示,没有歼10A的“试错”,后续所有国产先进战机的航电升级都得慢好几年。说句实话,歼10A的“落后”,反而让中国军工避免了更大的弯路,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有些人总喜欢拿美军的F-16比,说歼10A“又贵又不强”,但真的了解航空工业的人都知道,这些钱花得值。歼10A批量装备,培训了大批飞行员和维修保障人员,工厂里的数控机床、检测标准也是在那个阶段一口气提起来的。有人做了统计,歼10系列的出口不仅带动了配套产业,还让中国军工的国际影响力直接上了新台阶。像巴基斯坦,进口歼10之后,跟中国的贸易额几年时间从年均5亿飙升到12亿,背后都是中国制造实力的支撑。
未来呢?我觉得歼10系列还有大把上升空间。只要发动机高温耐久性再提升一点,雷达再拉长几十公里探测距离,歼10家族还能再战十几年。其实,真正决定空军实力的,除了个别高端装备,还有大批“够用、好用、用得起”的主力机型,歼10A正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每次看到珠海航展上歼10、歼-20、歼-35同台表演,心里总是特别自豪。
这就是歼10的故事,不完美却至关重要。如果你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留言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