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挥舞其标志性的关税大棒,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包括专利及品牌药品在内的多类进口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此举被包装成“降低美国药价、推动制造业回流”的爱国主义宣言,但其本质,不过是又一次对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的粗暴践踏,以及对美国民众智商的侮辱。全球资本市场闻风而动,辉瑞、默沙东等国际药企股价应声下跌,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也未能幸免,CRO、化学制药等板块跌幅明显。特朗普的政策,以“在美国已有在建制药工厂”作为唯一豁免条件,这哪里是鼓励投资,分明是赤裸裸的勒索。
特朗普的“精准打击”目标,直指专利药,这并非偶然,而是对美国药品市场长期以来畸形定价机制的深刻洞察——尽管这种洞察最终被其民粹主义的政策工具所扭曲。美国,这个号称自由市场的灯塔,却拥有全球最高的药价,其根源在于一套由专利垄断、政府禁谈、第三方支付体系以及强大的游说集团共同编织的利益网络。专利药,作为原研创新药物,在长达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其生产商可以肆无忌惮地设定天价,以回收巨额研发投入并攫取超额利润。例如,治疗糖尿病的Januvia在美国每月费用高达549美元,而在加拿大仅为57美元;抗炎药Humira在美国每支5800美元,挪威仅890美元;癌症药Keytruda在美国每剂量9900美元,日本4100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差价,并非源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而是专利垄断下的暴利。
与专利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仿制药。一旦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便可进入市场,通过严格的“一致性评价”确保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等同,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将药价大幅拉低。例如,吉利德的丙肝药索非布韦在美国每片1000美元,而印度仿制版仅为4美元。仿制药的出现,是市场对垄断的自然反噬,也是患者获得可负担药物的唯一希望。特朗普正是看中了专利药巨大的利润空间,认为其有足够的“油水”来“消化”100%的关税,从而迫使这些高利润药品的生产回流美国本土。这逻辑看似精明,实则愚蠢至极。
高额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注定是南辕北辙。经济学家们对此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全球医药供应链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精密的生态系统,从原料药的生产、中间体的合成,到最终制剂的灌装和分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专利药加征100%关税,无异于在这一精密的链条上投下一颗炸弹,将导致生产成本急剧飙升。药企为了维持其股东的“合理”利润,必然会将这些新增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最终结果,不是药价下降,而是美国患者为特朗普的政治表演买单,承受更高的医疗负担。
更荒谬的是,美国政府在保护制药公司暴利方面,可谓不遗余力。2003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联邦医疗保险系统(Medicare)与药企谈判药价,这简直是商业史上最奇葩的规定。想象一下,一个每年支付数千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药品买家,竟然被法律禁止讨价还价!这背后,是制药行业每年数亿美元的游说支出和政治献金,成功地将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教育”成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此外,美国还禁止民众从其他国家进口更便宜的药品,即使这些药品是由同一家美国制药公司在海外生产的。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荒唐政策,彻底剥夺了美国患者获得可负担药物的权利。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此次关税声明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但长期挑战不容忽视。目前,多数中国药企在美销售的产品主要为仿制药,并不在特朗普此次加征关税的“专利及品牌药品”范围内。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科伦药业等均已明确表示其仿制药业务不受影响。即使是少数拥有创新药在美销售的中国企业,如亿帆医药和百济神州,也已提前启动在美国本土进行质量放行、发货或正在建设生产基地,以规避潜在的贸易风险。这体现了中国药企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国际化策略的审慎布局和对风险的敏锐嗅觉。
然而,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趋势,中国药企仍需提升风险意识,持续强化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与竞争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在美国建厂”就能解决的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中国医药产业必须从根本上摆脱对“仿制”的路径依赖,加大源头创新投入,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技术和产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才能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过是其民粹主义政治表演的又一出闹剧。它无法解决美国药价高企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最终伤害美国自身的消费者。真正的药价改革,需要打破专利垄断的利益链条,赋予政府谈判药价的权力,并允许民众自由进口更便宜的药品。这需要一场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变革,而非简单的关税壁垒所能奏效。
最终,这场由特朗普发起的药价战争,将以美国患者的更高账单和全球医药供应链的混乱收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和贸易保护主义来扭曲市场规律的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而那些真正致力于创新、拥抱全球合作的药企,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至于那些沉溺于专利丛林、微改良和付费延迟协议的“创新”,它们不过是寄生在患者痛苦之上的吸血鬼,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