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苏格兰一家普通餐厅里,气氛却异常紧张。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金正官和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正紧急游说着美国财长。
同一时间,韩国经济副总理具润哲已经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飞机,准备进行最后的、几乎不抱希望的“最后一搏”。
这幅画面,是韩国在特朗普设定的8月1日贸易大限前,所做的最后挣扎。两天后,也就是7月30日,消息传来,韩国与美国达成协议。
这份协议看起来更像是一份投降书:韩国商品输美,加征15%关税。美国商品入韩,零关税。韩国还承诺对美追加3500亿美元投资,外加一笔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大单。
这份协议让很多人觉得韩国“跪”得彻底。但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有时最难看的姿势,反而是算计最精的结果。要理解韩国的选择,得先把时钟拨回到几天前,看看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韩国并不是第一个面对特朗普关税大棒的国家,也不是意志最不坚定的那个。最初,以欧盟为首的西方阵营摆出了一副同仇敌忾、共同抵抗的架势。
大家心里都清楚,特朗普的要价不合理,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全球贸易体系都得跟着遭殃。韩国自然也乐于躲在欧盟、日本这些大块头后面,观察风向,等待转机。
然而,这个所谓的“抵抗阵线”比想象中要脆弱得多。在8月1日的大限到来前,日本率先扛不住了。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妥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他们用一笔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换取了与韩国后来得到的差不多的条件,如果说日本的屈服只是让阵线裂开一道口子,那么欧盟的跟进,则直接宣告了阵线的彻底瓦解。
7月28日,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盟与美国达成协议,付出的代价是6000亿美元投资和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
当世界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都选择了低头,韩国作为一个体量远小于它们的国家,瞬间就从阵营中的一员,变成了孤零零的目标。
原本的“法不责众”变成了“枪打出头鸟”。继续硬扛下去,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将独自面对美国可能高达25%甚至35%的惩罚性关税。
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韩国经济来说,尤其是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谓“大势已去”,指的就是这种被盟友抛弃后,独自面对深渊的绝望感。
当妥协已经成为唯一选项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次“下跪”的姿势对自己最有利。韩国官员在最后关头的奔走,争取的已经不是“不跪”,而是“怎么跪”的问题。仔细拆解这份协议,就能发现其中的“精明”之处。
15%的关税,虽然肉疼,但比起25%的潜在威胁,是可以承受的代价,至少保住了北美市场的基本盘。而对美国商品零关税,与其说是让步,不如说是给足了特朗普面子。真正的看点,在于那笔3500亿美元的投资和10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
这两笔巨款,与其说是经济合作,不如说是政治献金。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创造就业。
韩国这笔巨额投资承诺,正中其下怀,成了特朗普可以向国内选民炫耀的政治资本。更有意思的是,韩国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合作计划。这句口号显然是为特朗普量身定做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讨好意味。
韩国用这些华丽的、可以被特朗普拿来大书特书的“贡品”,成功地将一场可能导致本国经济崩溃的危机,转化为一次政治交易。
他们付出了真金白银的关税成本,但也用一些远期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承诺,换取了眼下的安全。这是一种典型的“弃车保帅”,用可以计算的损失,避免了无法估量的风险。
就在韩国做出选择的同时,牌桌上还有两个玩家没有跟牌。一个是加拿大,另一个是印度。他们的强硬,反过来也衬托出韩国选择的无奈。
加拿大和美国是邻居,经济捆绑极深,但历史积怨和文化上的别扭也同样深。特朗普那句“吞并加拿大”的争议言论,更是刺痛了加拿大的神经。
所以,加拿大的硬扛,既有经济上的考量,更有民族自尊心的因素。他们采取了对等的关税报复,摆出了一副奉陪到底的姿态。
印度的态度则更加耐人寻味。他们不仅拒绝妥协,甚至公开表示可以接受25%的关税。印度政府的底气,一方面来自其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他们也算准了美国企业同样离不开印度。苹果等公司在印度的生产线,会将大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有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莫迪政府不敢在农业、汽车等敏感领域对美国做出丝毫让步,否则会立刻引发国内大规模的抗议,动摇执政根基。
因此,印度采取了“拖”字诀,计划等到8月中旬再和美国慢慢谈。他们的逻辑是,只要国内不出乱子,时间就在自己这边。
回过头看,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用关税大棒,迫使日本、欧盟、韩国等一众盟友排着队签下了城下之盟,为美国带来了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美元的投资和采购承诺。
这颠覆了过去几十年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模式,让世界看到了单边主义的威力,但这场胜利的成色,或许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
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各国许诺的这些巨额投资,本质上都是“战略支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真的牺牲自己的发展利益,去无条件地“支援”美国。国家利己主义是国际关系的第一准则。
这些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和采购,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极大概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拖延、打折,甚至变成一笔永远无法完全兑现的“应收账款”。
韩国的“精明”就在于此,它看透了这场压力测试的剧场本质,用一份姿态难看的“投降书”,买到了一张离场的门票。它付出了真实的代价,但也给美国开出了一张遥远的、模糊的、充满变数的巨额支票。
这场全球贸易大戏的真正结局,并不在协议签署的那一刻。而在未来数年,当这些“胜利的应收账款”到了该兑付的日期,世界才会看到,这场单边主义豪赌的最终底牌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