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南山的咖啡馆,一个小伙子愁眉苦脸地盯着手机屏幕。定投了6只ETF,里头有消费、海外科技,还有黄金,好一阵子算总账,涨涨跌跌,几乎没赚到啥。更尴尬的是,这位朋友还每天耗两小时盯盘调仓,忙得像股票操盘手,结果收益却上不去。其实,他犯的错不少人都踩过:买了一堆ETF,想的是“分散风险”,但标的选错了,买得越多越心累,收益却不见得高。
想让定投可以轻松赚,该怎么选ETF?这里面真藏着“门道”:ETF的赚钱逻辑,不是靠短期市场情绪,而是靠长期趋势。所以,挑选ETF其实有三条硬标准:覆盖的市场容量大,能分散单一区域风险;底层资产够稳,能吃经济增长红利或稳定分红;投资风格互补,有压舱石,也有增长引擎,这样组合起来才靠谱,比盲目撒网买十几只行业ETF强多了。
第一只,你得锁定市场的“稳重选手”——宽基ETF。不是随便啥沪深300都行,真正讲究的是“全市场宽基”,比如覆盖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眼界通透,地基扎实。理由很简单,是我们最熟悉的市场之一,核心产业更扎堆在这里。别看波动大,但长线来看,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趋势不会变。从2004年到2024年,沪深全指年化收益率超过8%,这在成熟理财产品里已经是“天花板”水准了,同时稳步吸收本土经济的红利。
有人质疑说“震荡厉害,还值得投吗?”其实,正是因为震荡,才更适合定投。以2018到2023年为例,指数从3500点跌到2800点,又涨回到4200点,走势像过山车。但假如每月定时定额投全指ETF,就能摊薄成本,跌的时候买多一点份额,涨起来收获很可观的“回血”。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定投沪深全指ETF的人,年化收益能超过10%,而那些瞎折腾行业ETF的,往往偷鸡不成还赔了米。这只宽基,真的是“吃中国经济饭”的压舱石,耐心拿住就行。
第二只,要关注全球经济的“明日之星”——科技ETF。这里还得挑覆盖范围广的,比如风向标级的全球科技龙头指数ETF,把美股、港股、的优质科技公司一网打尽。不管是人工智能、新能源车,还是芯片技术,科技永远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马达,咱们投资人咬住这条主线就不会错。从2010年到2024年,这类全球科技指数年化收益率超过12%,比单一市场科技ETF抗风险能力更强。以覆盖美国和中国的科技股为例,一边涨,另一边可能跌,互相牵制,抗跌保稳。
有人担心科技股估值高容易“站岗”?别怕,定投最不怕的就是高估值!像2021年科技股估值冲到天花板,追高的人被套两年,但要是分批定投,每月慢慢买,摊薄成本,等市场反弹时收割盈利。最重要的是,这只ETF定位清晰,就是个组合里负责爆发的“发动机”,年化12%的回报率不说多高,但加在整体中,可让你的组合跑赢通胀,复利威力简直“不讲武德”。
最后一个补位的,就是全球高股息ETF,这个“隐秘的角落”可绝对不能忽视。盯住那些固定分红率高、盈利稳定的公司,比如的银行股,或者国外一些公用事业、能源企业,它们能给你的投资组合加上“安全垫”。高股息的好处是,分红到账,能直接当作日常“现金流”。更妙的是,把这些分红钱重新买入,长期会再翻一轮。
有人觉得“分红能补家用,但利润太普通”?这是误解!长时间看,把分红收益滚进去,复利能帮你把雪球越滚越大,比如2004年定投高股息ETF,分红再投进去,到2024年年化收益超9%,妥妥跑赢绝大多数理财。更关键的是,当市场熊的时候,比如2022年全球科技股震得人想“剁手”,这类高股息ETF保住组合抗风险,给你平稳信心。
以上三位选手,分别扮演压舱石、驱动引擎和守护天使,配在一个组合里相得益彰:宽基负责赚中国经济的钱,科技ETF负责全球成长的钱,高股息负责稳稳抗风险的钱。纵览过去十年,要是每月各投1000元到这三只上面,2024年余额恐已从36万增至68万元,年化超过10%,比一些短线买行业热点拼命折腾强多了!而且这种组合特别适合不爱盯盘的人,买了就躺平,靠规律积累慢慢变富。
可惜,很多人错失长期收益的途径,无非是犯了两种错:一是追热点,比如看到新能源涨了就从宽基ETF跳到新能源ETF跷跷板,黄金涨立刻加仓追高,最终高位套牢;二是自乱阵脚,定投没撑住,跌几个点割肉,涨几个点就迫不及待抓收益离场,结果永远赚的都是“零头”。而真正定投高手的逻辑是什么?选好标的,耐心拿住,十几年如一日不瞎折腾,市场自然还你一份增值惊喜。
邻居张叔就是个现成的榜样:2018年,经济环境跌宕起伏,他每月机器一样投宽基、全球科技和高股息这三只ETF,不看手机、不摸盘,2024年回头一看,本金翻番,完美躲过鸡飞狗跳的市场陷阱。他感慨说,“有时候,别花什么精力,也能静静变富!”
咱现在倒要问问屏幕前的你:手里有多少ETF,是因为听朋友推荐、短期热点追进去的?要是你这一辈子只选三只ETF定投,你会更看重稳增长的宽基,还是掘金未来的科技?还是说,你其实还没想清楚定投到底是啥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