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李正才在旅游途中意外溺水,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最终通过器官捐献让五人重获新生。这份以生命为代价的生命接力,在闪耀人性光辉的同时,也如一道刺目的闪电,照亮了我们长久以来忽视的救生常识教育盲区——它本应是青春年华的必修课。
悲剧暴露的,是救生常识的普遍缺失。报道虽未详述李正才溺水时的具体施救过程,但溺水后的黄金救援时间仅4-6分钟,每一秒都关乎生死。现实中,面对溺水者,多少人懂得正确呼救、如何利用身边漂浮物施救、何时进行心肺复苏?又有多少年轻人具备识别野外水域潜在危险的能力?这些看似基础的技能,却往往是生命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当意外突袭,救生常识的缺席便意味着生命机会的流逝。
面对频发的水域悲剧,提升全民救生能力已刻不容缓。学校应将游泳技能与水域安全知识纳入体育教学核心内容,使其成为毕业的硬性要求。社区与公益组织更要主动作为,将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培训下沉到每个角落。同时,公共场所应急设备的普及与维护也需跟上——让救生圈、长杆触手可及,让AED标识清晰可见。这些措施构筑的是一张社会共治的生命安全网。
个人层面,主动学习、反复演练是守护生命的真铠甲。掌握技能并非终点,关键在于内化为本能。年轻人当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积极参与专业急救培训;在安全环境下,更要大胆实践、模拟演练。唯有让动作融入肌肉记忆,在危急时刻才能挣脱慌乱束缚,化身镇定施救者。
李正才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崇高捐献是黑暗中的光芒。然而我们更应深思:若当时有人能凭借扎实的救生本能及时伸出援手,是否可能改写结局?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救生技能视为如手机操作般的日常本能,我们才能让水域不再轻易吞噬朝阳般的生命。
莫让“痛心”成为事故后唯一的回响。让救生常识真正普及,使其成为刻入青春血脉的本能——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最坚实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