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红到发紫那天,我还以为自己是踩中了什么暗号,结果一醒来,补仓变成了“补刀”。
别说风口了,连台风都没带我飞起来。
那一瞬间,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跳得比我心跳还快,脸上笑容还没捂热,心就先凉了半截。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K线图吗?
我见过,还跟它大眼瞪小眼,谁都没服过谁。
补仓这事,真是越想越像夜市烤串,烤着烤着,肉没了,只剩一串签子还扎手。
有时候,群里那帮兄弟冲得比谁都猛,“兄弟,干就完了!”
气势如虹,眼神却抖得跟彩票刚开完奖一样。
朋友圈也热闹,补仓的段子和自拍横飞,仿佛谁都能逆天改命。
你说这种心态,是不是有点像世界杯点球大战?
每个球员都觉得自己能绝杀,实际结果嘛,大家心知肚明。
翻回头看,补仓的勇气,其实带着点自欺。
说是摊平成本,听起来像给自己打气,实际情况往往是越补越没底气。
那些年,A股崩盘、美股科技股连夜跳水,补仓成了散户的集体仪式。
有人拉黑APP,有人把K线图当作电子佛像,拜一拜再关掉。
还有更猛的,直接把手机扔抽屉,假装账户不存在。
你以为这些段子只属于别人?
我亲身体验,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的韭菜属性。
其实,补仓这玩意儿,怎么看都像一场心理拉锯。
你明知道,市场里没有感情,只有筹码和数字。
可补仓的那一刻,脑子里全是“再坚持一下就会反弹”的幻觉。
心理学说,群体行为能放大人的执念。
你看着身边人都在补仓,哪怕心里忐忑,也要硬着头皮跟一把。
有时候我觉得,补仓像极了马拉松最后两公里,明明腿都软了,脸还憋着劲说“我还能跑”。
身边有个朋友,补仓补到最后都不敢看行情。
说是“佛系投资”,其实是“闭眼装死”。
每当有人在群里问:“你解套了吗?”
他只回一个字:“呵。”
都不用表情包,大家都懂那种心酸。
你想想,补仓补成笑话,市场才不会心疼一根毛。
技术分析?
数据统计?
都抵不过那一波波主力的收割。
2023年A股散户平均亏损比例将近七成,这可是中国股民的集体记忆。
偶尔想起球场上的翻盘奇迹,比如利物浦伊斯坦布尔那一夜,三球落后还能逆转。
可股市里,奇迹只在段子里流传。
补仓补到绝望,才明白自己不是主角,只是背景墙。
那些“长期持有必有回报”的鸡汤,等你真被套住时,喝下去只剩一嘴苦。
有趣的是,在国内,大家总觉得“守得云开见月明”。
国外的投资者跌了就止损,国内偏要“抄底到底”,似乎谁先认输谁就输了气势。
文化里那种“不服输”的执念,到了资本市场就变成了“补仓怪圈”。
你不觉得,这跟国足一次次冲击世界杯有点像?
大家都盼着有天能惊天逆转,可现实是,年年喊冲出亚洲,年年都在原地打转。
你问我为什么补仓?
其实,我也说不清。
是贪婪?
是执念?
还是不甘心被市场打脸?
每次下单前都想着“这次一定能抄到底”,下单后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醒来发现账户又躺平。
你说心理素质重要吗?
当然重要。
可当数字一天天变小,再硬的心也被磨成了豆腐渣。
其实,补仓补到最后,技术分析都成了笑话。
K线图上画的每一道支撑线,最后都变成了回忆。
你以为的黄金分割点,主力眼里就是割韭菜的分水岭。
有人说,投资就是一场心理战。
你看NBA决赛,落后时教练敢换人,投资市场上散户敢补仓,结果往往不是奇迹,而是“血书”一封。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人想吐槽?
是不是有人忍不住笑出声?
别客气,评论区也不收过路费。
你们谁没被补仓坑过,谁没在夜里对着手机屏幕默默流泪?
说不定下一个故事,就是你我的新段子。
投资市场就像一场没剧本的球赛,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进球会不会来自自己这边。
补仓不是解药,反而像是“自助餐”——你吃得再多,也吃不出新花样。
下次还敢补吗?
先摸摸兜里的余额,再看看K线的脸色,别到最后,只剩下夜色和寂寞。
你们呢?
是不是也有过补仓补到灵魂出窍的时候?
留言区聊聊呗,别让我的血泪史孤零零躺在这儿,咱们一起做个“补仓互助会”,说不定还能涨点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