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 年夏,天京皇宫内,杨秀清手持地图,手指在长江中游划出一道弧线:“北伐军直捣北京,西征军拿下皖鄂赣,双线并进,必能推翻清廷!”
彼时的太平天国,刚刚定都天京,士气正盛。
可谁也没想到,看似气势恢宏的 “双线作战”,最终却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 —— 北伐军全军覆没,而西征军虽历经挫折,却在 3 年间掌控长江中下游,为太平天国续命数年。
从 1853 年胡以晃、赖汉英率军西征,到 1856 年石达开回援天京歼灭江南大营,这场历时 3 年的西征行动,藏着太平天国最精彩的战术博弈与战略调整。
它为何能在北伐失败的阴影下逆势翻盘?又如何成为太平天国存续的 “生命线”?
一、开局受挫:西征军的 “下马威” 与石达开的战略转向
1853 年 5 月,西征军在胡以晃、赖汉英的率领下,从天京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
杨秀清给他们的任务很明确:拿下安庆、南昌、武昌,控制长江中游,为天京建立 “战略屏障”。
起初,西征军进展顺利,很快攻克安庆,兵锋直指南昌。
可就在南昌城下,他们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赖汉英是洪秀全的妻弟,虽有一定军事经验,却缺乏攻坚能力。他率领西征军硬攻南昌城,清军守将江忠源早已做好准备,在城墙上构筑了大量堡垒,还招募了乡勇协助防守。
西征军连续攻打 3 个月,死伤惨重,却始终未能破城。
《李秀成自述》中记载:“南昌久攻不下,粮草渐缺,兵士多有怨言。” 更糟糕的是,清军援军不断赶来,西征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就在西征军进退两难时,杨秀清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派石达开接管西征战局。
1854 年初,石达开抵达安庆,一到任就推翻了赖汉英的硬攻策略。他对部下说:“南昌城防坚固,硬攻只会徒增伤亡。
不如放弃南昌,转取皖北,那里清军防御薄弱,还能获得粮草补给。”
这一战略转向,成了西征军的 “转折点”。
石达开率领西征军北上,很快就包围了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
在庐州战役中,石达开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才华。
他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用 “围点打援” 的战术:先派少量兵力围困庐州,主力则埋伏在清军援军必经之路。
当清军将领江忠源率领援军赶到时,石达开一声令下,西征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清军瞬间溃散,江忠源自杀身亡。
随后,西征军轻松攻克庐州,缴获了大量粮草和武器。
拿下庐州后,石达开又乘胜追击,短短数月就控制了皖北大部分地区。
这里物产丰富,不仅为西征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还招募了大量新兵,西征军的实力大大增强。
此时的石达开,年仅 24 岁,却已凭借庐州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天国军民心中的 “战神”。
而西征军,也终于摆脱了开局的困境,重新踏上了扩张之路。
二、攻防拉锯:武汉易手与湖口的 “生死逆转”
1854 年 3 月,石达开将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韦俊率领,进攻武汉;另一支由他亲自率领,巩固皖北根据地。
韦俊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作战勇猛,他率领西征军一路西进,很快就抵达武汉附近的黄州。
当时,清军在黄州堵城部署了大量兵力,试图阻止西征军进攻武汉。
韦俊采用 “诱敌深入” 的战术,先派少量部队佯攻,引诱清军出击,然后在野外设伏。清军果然中计,追击时陷入西征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黄州堵城歼灭战,西征军大获全胜,随后顺利攻克武汉。
武汉的失守,让清廷震动。咸丰帝急忙任命曾国藩为湘军统帅,让他率领湘军南下,收复武汉,阻击西征军。
曾国藩的湘军,是太平天国最强大的对手。
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配备了大量火炮。1854 年 11 月,湘军与西征军在田家镇展开激战。
田家镇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渡口,西征军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线,还设置了铁链封锁江面。可湘军凭借强大的火力,炸毁了铁链,突破了西征军的防线。
西征军损失惨重,被迫放弃武汉,退守九江。
田家镇防线的崩溃,让西征军再次陷入困境。曾国藩率领湘军乘胜东进,直逼九江,扬言要 “直捣天京,剿灭太平天国”。
就在这危急时刻,石达开再次挺身而出,他率领援军赶到九江,与曾国藩的湘军展开了一场决定西征命运的战役 —— 湖口之战。
1855 年 2 月,湖口之战打响。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分为 “轻舟” 和 “重船”,轻舟速度快,适合突袭;重船体型大,火力强,适合正面作战。
曾国藩试图用轻舟突破湖口,进入鄱阳湖,绕到西征军后方。
石达开早已识破曾国藩的计谋,他故意撤防湖口隘口,引诱湘军轻舟进入鄱阳湖,然后迅速封锁隘口,将湘军水师分割为内外两支。
留在外江的湘军重船,成了西征军攻击的 “活靶子”。
随后,石达开率领西征军水师,采用 “火攻与接舷战结合” 的战术,夜袭湘军外江水师。
西征军士兵驾驶着小船,装满易燃物,点燃后冲向湘军重船;同时,另一部分士兵驾驶小船靠近湘军重船,展开接舷战,与湘军士兵近身搏斗。
曾国藩的 “跳帮战术”(士兵跳上敌船作战),在西征军的接舷战面前失去了优势。湘军重船体型庞大,行动迟缓,无法躲避火船的攻击,很快就燃起熊熊大火。
湖口之战,西征军焚毁湘军战船 40 余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还差点俘获曾国藩。
湖口之战的胜利,是西征军的 “生死逆转”。它不仅阻止了湘军的东进,还让西征军重新掌握了长江中游的主动权。此后,石达开率领西征军乘胜西进,再次攻克武汉,将湘军逼回湖南。
1855 年 10 月,石达开又率领西征军南下,进入江西。他采用 “围点打援” 和 “心理战” 的战术,先包围南昌,然后在周边地区打击清军援军;同时,他还派人宣传太平天国的政策,吸引江西百姓加入西征军。
短短数月,西征军就占领了江西七府四十县,还尝试进行基层治理,征收赋税,为太平天国提供了稳定的物资来源。
南昌围城战中,石达开通过持续的心理战,让清军士气低落,虽未攻克南昌,却牢牢控制了江西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西征军,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土地,从武汉到安庆,再到九江、湖口,长江航运完全被西征军掌控,天京的物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三、战略收缩:从江西回援,为天京 “解围”
1856 年,就在西征军在江西势如破竹时,天京的局势却变得紧张起来。
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
更严重的是,清军还组建了 “红单船” 水师,封锁了长江江面,切断了天京与外界的物资运输。天京的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经济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扬州也被清军收复,扬州是天京的东部门户,扬州的失守,让天京直接暴露在清军的威胁之下。
杨秀清意识到,天京的安危远比江西的扩张重要。他下令石达开率领西征军主力东调,回援天京,歼灭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石达开接到命令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果率军东调,江西的根据地可能会被湘军夺回;可如果不回援,天京一旦失守,太平天国就会灭亡。
最终,石达开选择了回援天京。他留下少量兵力驻守江西,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回天京。
1856 年 5 月,石达开与燕王秦日纲率领的部队汇合,共同攻打江南大营。秦日纲采用 “迂回战术”,率领部队从瓜洲渡江,绕到江南大营的后方,突然发起进攻;石达开则率领部队从正面进攻,与秦日纲形成夹击之势。
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根本没想到太平军会从后方突袭,顿时乱作一团。太平军内外夹击,很快就攻破了江南大营,向荣自杀身亡。
随后,太平军又乘胜攻克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合围之势。“红单船” 水师也被太平军击溃,长江江面的封锁被打破,天京的物资供应恢复正常。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歼灭,让太平天国摆脱了天京被围的困境,进入了鼎盛时期。可这场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代价 —— 石达开率领西征军主力东调后,江西的根据地逐渐被湘军夺回,西征军的扩张之势也被迫停止。
四、西征遗产:太平天国的 “生命线” 与未解的矛盾
1856 年夏,随着江南大营的覆灭,太平天国西征行动正式结束。
这场历时 3 年的军事行动,虽然最终因回援天京而被迫收缩,却给太平天国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
从战略目标来看,西征军基本达成了最初的任务 —— 控制了长江中下游航运。
长江是中国的 “黄金水道”,控制长江航运,不仅让太平天国获得了稳定的物资运输线,还能快速调动兵力,为天京提供了坚实的 “战略屏障”。
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湘军在与西征军的作战中,多次因物资运输被切断而被迫撤退。可以说,西征军控制的长江航运,是太平天国能在清军的围剿下存续数年的关键。
但西征行动也暴露了太平天国的深层问题。
首先是 “运动战与根据地建设的矛盾”。西征军虽然占领了大片土地,却未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他们往往只注重攻城略地,却忽视了对占领区的治理和巩固。一旦军队调离,占领区很快就会被清军夺回。江西根据地的丢失,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是 “宗教动员与军事纪律的平衡问题”。太平天国以 “拜上帝会” 为信仰,初期依靠宗教动员,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
可随着西征的推进,士兵们逐渐发现,“天父保佑” 并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免于伤亡。宗教狂热褪去后,军事纪律问题开始凸显。一些士兵在占领区烧杀抢掠,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西征行动虽然暂时遏制了湘军的扩张,却未能阻止湘军的崛起。
曾国藩在湖口之战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战略,采用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的战术,逐渐恢复了实力。后来,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最终攻克天京,灭亡了太平天国。
如今回望太平天国西征行动,我们能看到一场充满遗憾的 “战略冒险”。
它有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有湖口之战这样的经典逆转,也有控制长江航运这样的战略成就。
可它也因双线作战的决策失误、根据地建设的忽视、宗教动员的失效等问题,最终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
西征行动,就像太平天国的 “生命线”,它让太平天国在北伐失败后得以存续,却也因自身的缺陷,为太平天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这场历时 3 年的军事行动,不仅改写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也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留下了一段充满争议与思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