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牌局,是真有点看不明白了。就在大伙儿都觉得俄乌这仗得磨到天荒地老的时候,莫斯科毫无征兆地直接掀了桌子。外交部那位出名的“铁娘子”扎哈罗娃,对着全世界喊话,说乌克兰在憋一个惊天大坏,准备拿无人机去炸北约国家,完事儿再把这口黑锅稳稳地扣在俄罗斯脑袋上!
这话的分量可不轻。扎哈罗娃警告说,基辅这要是真玩脱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整个世界都得被拖下水,俄乌冲突立马就得升级成“三战”剧本。这到底是确有其事的情报,还是一场心理博弈的舆论战?不管怎样,欧洲这个火药桶,引信燃烧的“嘶嘶”声,似乎已经清晰可闻了。
莫斯科的剧本杀
俄罗斯这次可不是光动嘴皮子,他们给出的“剧本”细节,细思极恐。俄方言之凿凿,说乌克兰的技术专家,正在利沃夫市一家叫LORTA的军工厂里,夜以继日地修复那些被他们打下来或者缴获的俄罗斯无人机。
修复好了要干嘛?当然不是放博物馆里展览。俄方的情报指出,这些无人机被重新装上了战斗部,而且就在9月16号,已经有一批被悄悄拉到了靠近边境的雅沃里夫靶场,就等着一声令下。
它们的目标,据说直指波兰和罗马尼亚境内的北约交通枢纽。这套说辞的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乌克兰在正面战场快顶不住了,从战术失败滑向了战略深渊,基辅那帮人急眼了,准备赌上一切,用栽赃嫁祸的法子把北约直接拉下场。
谁比谁更狠
面对这套写得活灵活现的指控,泽连斯基压根儿不接这茬,他才懒得陷入“我没有,别瞎说”的自证圈套。他的回应方式,是直接用一套更硬的叙事逻辑给怼了回去。他隔空喊话克里姆林宫,警告说战争再不结束,他们自己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泽连斯基甚至还颇具挑衅地提醒对方:“是时候去查查你们的防空掩体在哪了”。狠话放完还不算,乌克兰紧接着就高调官宣,他们已经搞出了航程3000公里的新型无人机。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乌克兰成功地把自己从一个走投无路的赌徒,塑造成了手握利器、随时准备主动出击的狠角色。
莫斯科当然知道,单方面的指控容易被当成耳旁风。所以他们很聪明,把这则警告放在了俄与北约关系已经剑拔弩张的大背景下。就在前几天,爱沙尼亚还声称三架俄军的米格-31侵犯了领空。这种紧张到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响的氛围里,俄罗斯的“阴谋论”自然不缺市场。有意思的是,波兰一份民调显示,超38%的民众认为,真有袭击,更可能来自乌克兰,信俄罗斯的反而只有34%。
山姆大叔松了绑
说白了,扎哈罗娃这话,明面上是说给基辅,实际上真正的听众,是华盛顿。正是美国对乌政策的根本性转变,让这场冲突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也让任何潜在的“假旗”事件,后果被成倍放大。
华盛顿现在不光是默许,甚至有点暗中鼓励乌克兰放开手脚干的意思,那条不能攻击俄罗斯本土的“红线”,正在被美国人亲手擦掉。
据泽连斯基亲口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同意乌克兰继续打击俄罗斯的能源设施。而《华尔街日报》更是捅破了窗户纸,说特朗普政府准备彻底“松绑”,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援助的远程武器,去打俄罗斯境内的任何目标。这绝对是个足以改变战局走向的决定。
这种“松绑”可不是口头支票,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军事援助。光是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对乌的军援就高达8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援助清单里,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赫然在列。最近,又有一笔60亿美元的新援助敲定。
强大的物质基础,让美国的“松绑”分量十足,也让乌克兰的腰杆越来越硬。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特朗普对莫斯科正变得越来越“没耐心”。特朗普本人更是轻蔑地将俄罗斯评价为一只“纸老虎”。
被逼到墙角的困兽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回应也是又快又狠。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指责泽连斯基的威胁“极不负责任”。而梅德韦杰夫的警告则更加赤裸,他不仅吹嘘俄罗斯的武器“防空洞也防不住”,还特意把话挑明了说:“美国人也该记住这一点”。
这清晰地表明,莫斯科已经将美国的政策转变视为局势升级的万恶之源,并且毫不掩饰地保留了对等报复的权利。这么一来,原本被视为终极底线的北约宪章第五条,也就是集体防御条款,被意外激活的风险,正变得空前真实。
无论扎哈罗娃口中的“假旗行动”是真是假,它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乌克兰眼下的真实困境。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三重高压,正把基辅推向一个极有可能催生极端决策的墙角。战场上兵源短缺,社会动员疲惫不堪;经济上,国家运转全靠外部输血,国内的能源设施还被俄军轮番轰炸,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在这种局面下,“通过制造更大的危机来打破僵局”,这种危险的想法,对决策者而言,就像一杯诱人的毒药。政治上的压力同样山大。泽连斯基政府因削弱国内反腐机构而引发民众抗议,执政合法性面临挑战。加上他个人关于冲突结束后准备卸任的表态,更为他当前的强硬立场,增添了一层“放手一搏”的悲壮色彩。
笔者以为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也从未简单地重复。回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悬崖勒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苏之间还保留着最基本的沟通渠道,和相对从容的反应时间。
但今天不一样了。社交媒体能在一瞬间将极端情绪放大到极致,无人武器把决策时间压缩到了几分钟甚至几十秒,而最重要的外交热线,却几乎完全失灵。
在这种高压、高速、高度猜忌的环境下,一次由困境驱动的误判,或是一次铤而走险的豪赌,其后果可能远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更加失控。危机的关键,或许已经不再是“谁开了第一枪”。
当牌桌上的所有玩家都开始坚信,对方为了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时,那么,为了自保而发动的“先发制人”,以及由此引发的致命连锁反应,就成了那个当下最可怕的“最优解”。
这,或许才是“格莱维茨事件”的幽灵,在21世纪带给我们的,最深切的恐怖。